
竹涛,男,1979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大气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学习经历
Ø 2013—2014:西弗吉尼亚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Ø 2005/09—2009/06: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师从金毓峑教授,获“北京工业大学科技之星”称号;
Ø 2002/09—2005/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师从马广大教授;
Ø 1997/09--2001/07:昆明理工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Ø 2013-2014:美国能源部西弗吉尼亚大学中美能源中心,客座科学家。
Ø 2009.07--至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任教,教授,所长;
荣誉及奖励
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社会兼职
中科院特聘专家;山西省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中美能源中心客座科学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废气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理事;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员;中国煤炭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金属矿专委会专家组副组长等社会兼职。
多次作为科技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现场评委、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现场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评委、北京市科委蓝天行动计划评审专家、北京市重大落地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重大专项评审专家。
教学方面
1. 积极开设本科课程,近5 年本科教学工作量为692 学时。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前沿》,《物理性污染控制》(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2016 年被本科生评选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年度“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
2.寓科研于本科教学之中,探索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近5年,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 余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分获全国二等奖2 项、三等奖3 项。发表教学论文13篇,其中EI检索2 篇,核心1篇;指导本科生授权专利2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 3篇,EI 5篇。
3.以培育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学位论文为目标,强化硕士、博士生的科研训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气颗粒物控制》(主编)。
任职以来,共指导研究生36 名,研究生发表论文共计45 篇,其中,SCI 检索论文16 篇,一区SCI 论文2篇,2 人次获孙越崎奖学金,7 人次获校优秀研究生,7 人次获校优秀研究生论文,8 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科研方面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Ener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刊物),EI论文30余篇。近五年新申请发明专利3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有6项专利技术被推广应用。出版著作8部,其中专著4部。目前作为《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Technology》、《Progres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矿业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担任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刊物审稿人。
负责并承担国家纵向项目4 项、部委纵向项目15 项、企业横向项目20 余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4 项,国家863 项目2 项;主持完成15 项工程、设计及工程管理项目。所提出等离子体三段式集成处理工艺技术已应用于实际治理工程,近三年为企业创造产值近2亿元;自主知识产权PM2.5细颗粒物和重金属协同处理技术多次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与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国内首套等离子超高温气化熔融处理危废的示范工程。
(1)等离子技术用于能源和化工行业VOCs 高效控制
建立了高效、低成本的非平衡态高能离子三段式耦合VOCs 无害化降解装备及工业应用体系,实现了低成本下VOCs 的高度分解,并且可以规模化应用。在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新疆独山子、浙江汇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建成非平衡态高能离子三段式耦合工艺示范工程VOCs 脱除效率达到96%,污染物可达标排放。
(2)等离子技术应用于烟气重金属与PM2.5协同控制
研究团队提出非平衡态高能离子电凝并+双踪电笼布袋除尘集成协同控制烟气细颗粒物及重金属污染物,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完成了1000 m3/h的有色烟气细颗粒物中试线。在首钢建立10000 m3/h以上的钢铁冶炼烟气细颗粒物控制示范工程,为企业每年带来1500 万的收益。
(3)等离子技术用于危废处理
已与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共同建成国内首套5 t/d 的垃圾焚烧飞灰等离子超高温气化熔融处理工艺。焚烧烟气<0.05 ng-TEQ/m3,飞灰<0.1 ng/kg;产生无毒无害的玻璃体,玻璃化炉渣二噁英含量~0 ng/kg,可完全资源化利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339170
传真:010—62339170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气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E-mail:bamboozt@cumtb.edu.cn